酷猫文学
一个酷酷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4章

俞晓曼站在老太太屋门口,想偷听几句。

没成想门直接开了。

俞晓曼看着面色冰冷的小姑子,讨好般笑了笑。

“奶,小妹,午饭我和妈做好了,快来吃吧。”

孟徽雪点头。

她随了孟妈的性子,对家人宽和。

二嫂只要不是太过分,她都能睁只眼闭只眼,当没看见。

不痴不聋,不作家姑——她说的。

家里的孩子们中午都在学校吃,不回来。

从开春野菜就层出不穷的长出来了。

昨天吃椿芽炒蛋,今天就有榆钱窝窝。

孟妈火候掌控得好,蒸笼里一个个榆钱窝窝没塌也没变形。

玉米面的金黄,榆钱的翠绿,再加上小麦面粉,中和在一起,揉成的窝窝。

就着蒜料汁吃一口,正是春天的味道。

这个年代还没有添加大量的科技与狠活。

上等的精白面粉,才是雪白细腻色,两毛六一斤。

擀面条包饼子最香最筋道,但供应少。

标准的才一毛七,颜色也是小麦的本色,偏黄质地,麦香味很浓。

这种是制作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等家常面食的实惠之选。

次等的就是黑麦面粉,粗纤维较多,口感比较差一点。

用来做榆钱窝窝,颜色黑绿绿的,很难看,影响胃口。

吃起来也是梆硬,硌牙。

孟家是高收入家庭,家里只有老太太,孟爸没有工作。

全家都是城镇户口,有粮本儿。

家里平时也是细粮粗粮掺着吃,不能顿顿都吃到大米饭,大米产量不高。

但也比一般家庭吃得好了,隔三岔五能吃到点荤菜。

直到姐弟三人成家有了工作,生活才逐渐好起来。

像孟徽雪粮食定量28斤,细粮指标里每月面粉六斤,大米两斤,剩下都是粗粮。

粮站供应什么才能买什么,玉米上市买玉米面。

小米、高粱米、山芋干、红薯等林林总总粗粮,轮番吃。

全世界其实都是人情社会,讲后台和关系。

交易无处不在,处处都是利益。

有关系能在粮站工作人员手里,买到好东西。

没关系的,运气差点,买到“陈化粮”,也只能自认倒霉。

闹饥荒那会儿,粮站没粮,供应红薯米糠麦麸,都要排队限量买。

有把枕头里面的谷芘子倒出来用磨磨了吃。

榨豆油剩下的渣做饼子,玉米皮子泡了,树皮刮了,草根拔了……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们总能想出很多办法,找到东西填饱肚子。

各省供应情况不一样,票证也不一样。

地方粮票只能在当地消费使用。

全国粮票是通用的,甚至连粮油都能买到,因此也是粮票里最贵最值钱的。

二哥的工作性质可以全国到处跑,能兑换到全国粮票。

他拿去跟外地有粮的乡亲们换,赚个时差。

家里人口多的几乎都会用细粮换成粗粮食用,划算。

一斤细粮可以换到三斤至五斤粗粮。

以前孟家也是细粮换粗粮吃,这也是没办法,为了能吃饱肚子。

不然整天饿得头晕眼花,光想着吃了,看啥都像吃的。

靖阳是省会城市,也像京沪一样,有高档的国际饭店,外事宾馆,要用外汇券才买东西的友谊商店,百货大楼……

现在市里有很多国营饭店都不要票。

孟徽雪每月都会去国营饭店消费几次,改善改善伙食。

饭店里有不收取票的菜品,价格除了贵点,没别的毛病。

馒头5分钱一个搭一两粮票,没票就是一毛钱。

今天这顿午饭,主要是吃个鲜。时令菜,过季就无。

粗瓷大碗里一粒粒圆润饱满的面疙瘩,混着嫩绿的青菜叶、葱花、蛋花。

卖相不咋地。

闻起来香,吃起来更香。

要是能切点番茄进去就更好了,酸酸甜甜,越吃越开胃。

可惜这个季节没有番茄,去年夏天做的50斤番茄酱,都吃光了。

六十年代温室大棚还没有广泛推出。

俞晓曼趁热最先吃完,口舌都烫麻了,刺刺的疼。

把碗筷端进厨房一洗,出来手掩着嘴,连连打哈欠。

“啊呀,还是好困,奶奶,妈,小妹你们慢慢吃,我再睡会儿,你们有事叫我。”

俞晓曼是靖阳市国棉纺织厂的女工。

一线大厂促生产,通常都是人停机器不停。

工人分早,中,晚三个班次分批交接上班,确保生产线不会间断。

早班是早上8点到下午4点,中班是下午4点到凌晨12点,夜班是凌晨12点到早上8点。

三天换一次班,俞晓曼今天上的是中班。

孟老太太和公婆都是好脾性,不会故意折腾刁难儿媳妇。

俞晓曼嫁到婆家,比在娘家过的日子还要舒坦。

但堵心的事也多。

说来真是怄,这自古以来都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姑娘出嫁了,就该搬去夫家,不应该住在娘家。

公婆奶奶这三个老辈子不会做人,拎不清。

不仅让大姑子和小姑子都住家里头,反过来还说她这个儿媳妇不懂事。

俞晓曼作为孟家唯一的儿媳妇,生了两个儿子,完成了传宗接代的重要任务。

明明是大功臣,在家说话却不管用,家庭地位太低了。

俞晓曼哪能忍受这窝囊气,跟丈夫孟义恒提过很多次了。

丈夫非但不向着她,一提就翻脸跟她吵架。

房子是奶奶的,大姐和小妹想住多久就住多久,家里永远有她们的房间。

啊呸!房子从来都只给男丁的,哪有女人的份。

夫妻俩吵得凶的时候,丈夫一开口就是你不想过了,那就离婚。

俞晓曼心里那叫一个气啊。

她老子娘心疼她,特地来找亲家说理。

树大分杈,女大离家,各立门户各成家。

孟老太太真是老昏头了,竟然对她老子娘说:“既然住不下,那你们把你闺女领回去吧。”

她可是这个家的儿媳妇啊!凭什么要她走!

老子娘没招了,只能改劝闺女忍一忍,等老一辈都走了,就能当家做主。

俞晓曼忍啊忍,现在不止大小姑子还在家里,连她们生的孩子也是。

孟家两层楼,一楼客厅厨房、厕所浴室。

还有两个卧房,老太太和公婆住。

二楼有四个房间。

夫妻二人一间,大姐一间,小妹一间,另外一间住着她生的霆川和云钦兄弟俩。

楼顶还有个35平的大阁楼,放三张床,睡大姐和小妹的三个儿子。

她家大儿子霆川今年都16岁了,还没有一个单独房间,和兄弟挤在一个屋子睡。

这过几年都要找对象结婚了,难不成也和兄弟挤着睡吗!

俞晓曼心里有气也没处撒,谁让小姑子嫁得好。

眼光毒,简直像装了雷达似的,选了个级别高的军官干部。

出手大方,当年光彩礼钱就给了六百块。

家里有缝纫机和收音机了。

他就单独给小姑子买了辆二八大杠和一块沪牌手表。

另外还有高档的糖果点心茶叶,十斤大米,六斤富强粉,两斤猪肉。

按照别家嫁女,这些东西,至少要有一半是要留在娘家的……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