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猫文学
一个酷酷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月背区的阳光比昨天更烈,地表温度突破 130℃,周深的头盔内循环系统已经自动切换到 “强冷模式”,但他依旧紧盯着氦三实验控制台,指尖在虚拟键盘上翻飞。“约束磁场再提 1%,太阳能输入功率跟上!” 他对着麦克风喊道,屏幕上的能量转化比正缓慢爬升:0.76、0.77……

林小满在生态舱里加装了第二组反光板,将更多阳光引入藻类培育区。墨绿色的藻群在强光下泛起荧光,氧气检测仪的数字跳至 94%。“周深,快看!” 她举着检测仪跑向控制台,“这组新培育的藻种,产氧效率比上一组高 10%,我刚测了基因序列,和地球样本有微小变异 —— 是适应月球光照的结果!”

周深瞥了眼数据,嘴角扬起笑意:“好消息!变异方向是良性的,记下来,发给虹湾区。他们白昼来了也试试,说不定水培蔬菜也能变异出耐旱品种。” 他顿了顿,敲下回车键,“能量比到 0.78 了,再冲 2 个百分点,今天的目标就达成。”

陈悦的 3D 打印机正嗡嗡作响,这次打印的是一个半米长的舱体支架,月球土壤在高温下熔化成亮红色的流质,冷却后呈现出金属般的光泽。“用了月背土壤里的玄武岩纤维,强度比纯土壤打印高 23%,” 她边检查打印进度边说,“数据已经标红发给虹湾区了,李昂不是说他们硅含量高吗?加 5% 的玄武岩纤维试试,应该能弥补强度不足。” 她看了眼舱壁上的倒计时:剩余 76 小时白昼,“得再打两个支架,黑夜时核裂变带不动打印机,坏了可没法修。”

此时的虹湾区,黑夜已进入第 2 天。赵启明正调试氦三实验的预处理设备,核裂变发电机的低鸣像背景音般萦绕不散。“吴悠,把月背的藻类变异数据再发我一份,” 他头也不抬地说,“我在想,这种光照适应性会不会对氦三的约束效率有启发 —— 都是靠太阳能驱动的系统。”

吴悠抱着培育盒走进来,里面的绿豆芽已经长出两片子叶,嫩黄的叶片在头盔灯光下透着生机。“发过去了,” 他把培育盒放在恒温架上,“我刚测了它们的生长速率,比地球实验室慢 15%,但更耐旱 —— 月球土壤的保水性太差,这也算是一种适应吧。” 她蹲下来,仔细调整恒温架的温度:“核裂变功率稳定,刚好够维持 18℃,再高就超标了。”

李昂正在检修通信设备,屏幕上跳动的信号强度曲线忽高忽低。“月背区的信号有点弱,” 他皱着眉调整天线,“可能是黑夜电离层变化影响的,等白天太阳能充足了,再换个高功率天线试试。” 他忽然想起什么,补充道,“刚才看了飞升器的燃料压力,一切正常,还是 65%,放心。”

月背区的午后,意外毫无征兆地发生了。陈悦的 3D 打印机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红色故障灯疯狂闪烁。“怎么回事?” 周深和林小满同时跑过来,只见打印喷头卡在半空,熔融的土壤顺着喷嘴滴落,在舱底结成硬壳。

陈悦迅速切断电源,额头渗出细汗:“喷头堵了,可能是土壤里的金属颗粒没过滤干净。” 她拆开喷头,果然发现一小块银白色的金属碎屑,“是氦三实验舱泄露的微量钛合金,肯定是昨天检修时沾到土壤里的。”

“能修吗?” 林小满急问,“离黑夜只剩 70 小时了。”

陈悦掂量着损坏的喷头:“能修,但得拆一个备用电机的零件 —— 核裂变在黑夜带不动这么多设备,备用电机本来是留着应急的。”

周深立刻摇头:“不行,备用电机是给生态舱留的,核裂变虽然稳,但万一出故障,电机就是保命的。” 他盯着喷头看了半晌,忽然说,“拆我氦三实验的辅助泵零件,白天有太阳能,辅助泵暂时不用。”

“那氦三实验怎么办?” 陈悦愣住了。

“今天先冲 0.8 的目标,达标后就停,” 周深语气果断,“修好打印机更重要,黑夜前必须把支架打完 —— 核裂变可等不起。”

三人分工合作,拆泵、换零件、清理喷头,折腾了近 4 小时,3D 打印机终于重新启动。陈悦看着重新流动的土壤流质,长舒一口气:“还好赶上了,今晚能多打一个支架。”

周深擦了擦头盔内侧的雾气,调出氦三实验数据:“刚才停泵前,能量比已经到 0.79 了,明天再冲 0.8,来得及。”

虹湾区的黑夜,赵启明收到了月背的故障报告。“他们拆了氦三辅助泵修打印机?” 他皱起眉,“够果断的,换作是我也会这么选 —— 黑夜前,实体零件比实验数据更重要。”

吴悠正在给绿豆芽换水,闻言抬头:“那咱们要不要提前准备?万一咱们的打印机也出问题……”

“准备着,” 赵启明打开备件箱,“我让李昂把备用零件都标上优先级,核裂变能带动的工具都调试好,白天一旦出问题,修起来更快。”

李昂刚检查完太阳能板的支架,闻言回信道:“已经标好了,最重要的是打印喷头,用了月背的玄武岩纤维配方,应该更耐用。对了,月背的氦三数据停在 0.79,咱们白天启动时,直接从 0.8 开始试,争取少走弯路。”

月背区的夕阳将舱体影子拉得很长,陈悦的 3D 打印机终于完成了最后一个支架,屏幕上显示:累计打印 6 个关键零件,能耗较预计节省 8%(得益于太阳能效率提升)。林小满的藻类储备也突破了 140 升,冻干粉堆满了储存舱的角落。周深的氦三实验在日落前半小时,终于将能量比推到 0.81,他立刻关停设备,在日志里写下:“白昼第 2 天,目标达成。核裂变已切换至黑夜模式,一切稳定。”

虹湾区的黑夜依旧深沉,赵启明把月背的最新数据分类存档,吴悠的绿豆芽又长高了 2 毫米,李昂对着星图计算着 4 天后的太阳角度。核裂变发电机的低鸣在寂静中流淌,像一条无形的河,连接着两个基地的昼夜,也连接着 6 个人的呼吸 —— 他们都知道,白昼的每一分冲刺,黑夜的每一分蓄力,都是为了在月球上,把 “活下去” 变成 “扎下根”。

月背区的第一缕星光亮起时,周深对着通信器轻声说:“虹湾,我们的白昼数据已打包,你们的黎明,该轮到你们冲刺了。”

虹湾区的回应很快传来,带着吴悠压抑不住的笑意:“等着看我们的 0.9 吧,核裂变稳稳的,咱们的接力棒,绝不会掉。”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